西秀區由原縣級安順市與安順縣合并而成,是安順市市政府所在地。
一、西秀區明朝以前茶史推論
據《安順縣農業志》記載,“安順縣原有野生茶葉長于山間”。從茶葉原產于中國西南云貴高原來看,西秀區位于云貴高原中心地帶,此記載應該成立。從秦漢開始,我國有了關于茶葉在西南地區生產、交易、使用的文字記錄。西漢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漢武帝在夜郎地置牂牁郡,首府設于今西秀區寧谷,并從蜀郡、廣漢郡、犍為郡“募豪民,田南夷”,據《史記 平淮書》、《華陽國志》、《后漢書》記載,部分豪民來源于今成都、廣漢、樂山、資陽、瀘州、內江、重慶、南充一帶,有龍、謝、傅、尹、董等家族,這些漢族移民,在西秀應該有生產利用茶葉的行為,西秀區應該是貴州最古老的茶區之一。
二、明朝屯堡對西秀區茶業的發展
明洪武十四年九月壬午日(1381.9.18),為平定西南,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,藍玉、沐英為副帥,率三十萬大軍征南,于洪武十四年十二月辛酉日(1381.12.26),克普定(今西秀),為駐軍大本營。明軍軍事節節勝利,但地方物產不足維持,洪武十五年三月丁丑日(1382.5.11),傅友德遣人入京奏事,言儲糧不足軍用,請求“戍兵屯田以給之”,朱元璋準奏,隨之大批軍眷、平民、商人從今安徽、江蘇、江西等地入安,此為屯堡來源。
屯堡先民利用先進的茶葉生產技術,在大西橋等駐屯地,以種茶為界,占地屯墾,開始了西秀區人工規模種植茶葉的歷史,西秀區茶葉生產交易空前繁榮。據清《安順府志》第四冊卷十七物產篇記載:“茶,俗名叢茶,谷雨前采者名毛尖,色味俱佳,多出雞場屯,狗場屯,采時大水橋(今大西橋)有茶市!泵駠独m修安順府志 安順志》農林志篇中記載:“東鄉二堡至石板房一帶,土多砂質,宜于種茶,故山麓、園畔茶林幾遍,而以諸屯所產尤佳。農民多賴以為業,為出口大宗!庇帧皷|南鄉舊州一帶……其土宜茶宜竹,故茶、竹出產頗多。茶植于丘壟之間,不礙園藝,比戶有之。其產量稍遜于東鄉,然制法精良,色香味俱佳。茶商稱為上品,銷路頗廣,即俗稱為‘小鍋茶’者是也。夏官堡、余官堡、呂官堡、魔芋寨等處亦稍產茶,色味俱佳,與小鍋茶齊名!蔽餍銋^雖自1847年起,偶有毀茶種植鴉片現象,但到民國三十八年(1949年),仍有茶園5000余畝。
三、西秀區古茶樹的作用與現狀
西秀區由于具有較為悠久的茶葉生產歷史,茶葉品種優異,茶葉一直成為農業重要產業。一九五二年,在大西橋區公所,建立了安順縣茶葉技術指導站(站址后遷往關帝廟),到一九七七年,安順縣茶園面積發展到4萬4千畝,在全國茶葉會議上,安順縣被確定為年產5萬擔茶葉生產基地縣。
上世紀七十年代,貴州省茶科所育種專家劉其志先生,將安順縣古茶樹品種,命名為“竹葉青群體種”,并加以研究。
目前,西秀區各鄉鎮仍保有明代以來人工種植的灌木型古茶樹十萬余叢,主要生存于地埂之上,各鄉年年采摘加工,以巖臘鄉留存最多。2017年,巖臘鄉投資300余萬元,在青岡坡村建設了古茶研究所,2018年開始進行古茶樹的保護、開發和利用工作。
(李亞林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