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漫說普定朵貝貢茶》
一一普定化處鎮朵貝茶在明代以前就有名氣。
相傳,三國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,剛毅孟獲為了感激丞相,敬獻空山朵貝茶。丞相品茗朵貝茶,夜觀天象研兵書,神清氣爽、心靜如水擊敗司馬懿百萬大軍;庢傇小疤祗面偂,深厚古老佛文化小鎮殘存三座寺廟。
相傳,明憲宗年間(1466)天問法師從河南云游到化處,在雙風山寺修行。法師帶朵貝茶青用小鍋柴火殺青.揉搓制茶。用山泉水品茗朵貝茶,參禪悟道,氣定神閑,精神振作。取名“天問禪茶”。天問法師不肯離去.直至坐化成仙,化處鎮而得名“神仙坐化之處之意”。
相傳,清嘉靖皇帝為尋找長生不老之丹,曾不理朝政。后得知天問和尚飲朵貝茶成仙,便傳旨進貢朵貝茶作養生飲料;实埏嫼箢D覺精神大爽,耳聰明目,從此不再尋丹之術。
據《普定縣志》記載:“相傳明朝年間朵貝栽種的茶葉曾作過貢品”?梢姸湄惒柙诒狈綖樯蠈邮看蠓蛘J可,品質“其味極佳”。其時,朵貝地名古代前叫“多貝”,意思是地下多含礦藏寶貝。隨歲月輪轉演化為“朵貝”。
——種植朵貝茶最早算古彝族。漢代以前叫“白羅羅”,與畢節地區古彝族“黑羅羅”相對應的古代少數民族。清代詩人.戲曲家舒位在《黔苗竹枝詞》寫道:“紅泥坡下白羅羅,下姓相逢喚阿和。一帶青山橫作黛,春風吹遍采茶歌!闭鎸嵜枥L了古彝族風情習俗。
——清乾隆鎮寧舉人余上泗,官至黔西學政,他在《蠻洞竹枝詞》寫道:“白頭巾破白衣頹,扶岸攀羅過水隈。草屋山腰童下指,呼爺牽犬背茶回!庇涗浉髅褡迳a生活風貌。
——在明洪武年間,普定衛.永寧衛等置茶馬司收購貴州茶,開辟古驛道“苗疆走廊”,開展云南西藏邊貿生意。古驛道全長2600里,貴州境內約1800里。是元明到晚清時期數百年來維系西南與中原地區政治.經濟和文化聯系的大動脈。其沿線及周邊地域各民族互動頻繁,留下厚重而多樣的歷史文化積淀。
——明朝14年(1381年)朱元璋為鞏固大明王朝,派傅友德、藍玉、沐英等將軍率30萬大軍遠征云南元朝殘部;实塾H自制定進軍路線,平定云南后,留沐英率部世守云南貴州一帶,直至明朝滅亡。明軍抵貴州后,在普定設大本營,(史稱普定衛)。按照江南石頭城建筑風格,建起了石頭的屯堡建筑,屯田養兵,并將屯軍家屬和部分移民,從江南地區遷入滇黔。眾多外來文化與本地土著文化隨年代摩擦與融洽,形成極富特色屯堡文化,民風民俗生活觀念。屯堡茶、朵貝貢茶、小鍋茶等是文化的產物。
——朵貝貢茶在明代以前就很有名氣。據《安順府志》記載:朵貝茶于明朝崇禎年間(1628一1644)進貢朝廷。從江南遷來的屯堡人,從小在種茶喝茶賣茶的氛圍里長大,必然推動普定.安順地區茶葉的生產與發展!独m修安順府志》記載:“東鄉二堡至石板房一帶,土多砂質,宜于種茶,故山麓,園畔茶林幾遍,而以諸屯所產尤佳。農民多賴以為業,為出口大宗!
——屯堡人賣茶歷史悠久,上世紀80年代走出貴州銷往京津各地大名鼎鼎。有屯堡姑娘身著寬衣大襟袍,腰系織錦腰帶,腰帶結節垂臀后,腳下白網鞋,裹綁腿、衣領、袖口和襟邊飾圖形花邊,竹扁擔挑上茶葉竹籃走街串巷叫賣,形成一道文化景觀,添加很美生活畫面。
——明代以來安順普定盛行砂鍋炒茶,尤以織金砂鍋為上乘!独m修安順府志》載:“東南鄉一帶,田多土少……然其土宜茶宜竹,故茶竹出產頗多。茶植丘壟之間……然制法精良,色香味俱佳,茶商稱為上品,銷路頗廠,即俗稱為‘小鍋茶’者是!薄靶″伈琛睆奈虻綒⑶.烘干氣呵成,砂鍋殺青后,在石板上揉捻,再用煤火烘干,并不停翻動,整個制茶過程不過夜,避免茶葉渥黃渥爛。
——當今,隨著現代化的發展,種茶制茶技術先進,產量規模檔次完善,茶葉色香味俱全!岸湄愑濉、“朵貝御芽”“瀑布毛峰”等獲全國.省市金銀獎。也算是現代人繼承發揚先輩一大幸事,因此,精細加工.注重品牌應會產出優質的朵貝茶。
————編寫:金家驊(省茶協副秘書長)
————單位:貴陽市南明區茶業商會會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