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載,東漢時期,一個叫尹珍的青年懷揣家鄉生長自制的“荼”,
拜謁著名儒學大師許慎,遭門丁刁難,便在其檐下席地嚼“荼”,片刻,許慎整個府邸充溢著濃郁的茗香。許慎踱步而出溯源,隨即便邀尹珍入書房,將其“荼”沖泡相觀,但見其外形優美,白色葉底如銀針墜壺,湯色碧綠明亮,品之頓覺味鮮而清爽醇厚,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。更激發其在《說文解字》中對
“荼”的注解,用“槚、茗、蔎” 譯注“荼”字的色、香、味。其后,尹珍學成,于公元107年回歸故里。手建草堂三楹,開館教學,西南地區自此始有學校教育。尹珍被尊稱為“貴州文化教育的鼻祖”。
尹珍,正是現在的貴州省正安縣人士,其所攜之“荼”,正是流傳至今的正安白茶。
宋徽宗《大觀茶論》記載:“白茶,自為一種,與常茶不同。其條敷闡,其葉瑩薄,林崖之間,偶然生出,雖非人力所可致??表里昭徹如玉之在璞,它無與倫也。”正安的氣候、環境恰好是世界少有的白茶生長寶地,然而全年也只有一個月左右的采摘期。白茶之獨特、稀缺、珍貴可見一斑。
正安白茶,高香馥郁、鮮爽醇厚、湯色明亮、葉底嫩勻,盡展嫩、晶、亮之色,聚香、澀、甘之味。營養價值尤其突出,氨基酸含量高達9%以上。
|